台維斯盃歷史簡介:
1900年美國哈佛大學學生台維斯 (Dwight Davis)捐贈台維斯杯獎杯舉辦了第一次國與國之間的團體賽,當時的第一屆只有英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參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比利時、奧地利、澳洲、德國及加拿大也開始參加了台維斯杯團體對抗賽。到了1999年台維斯杯的一百週年賽事,全世界總計有一百二十八個國家與賽,而如今幾乎全世界所有愛好網球的國家都參加。諷刺的是,台維斯杯最早期是由法國四劍客柯雀(Henri Cocher)、儂格仕(Rene Lacoste)、布魯克能(Jacques Brugnon)和玻羅查(Jean Borotra)所雄霸(1927至1932年),這項成績甚至可能是空前絕後,也深深影響並引領當時的網球風潮。 歷年來世界上所有的男子網球好手都在台維斯杯的歷史上留下記錄,從最早期的台維斯(Davis Dwight)、杜荷堤兄弟(the Doherty brothers),、布魯克斯(Norman Brookes)、柯奇(Henri Cochet)、儂格仕(Rene Lacoste)、玻羅查(Jean Borotra)、布魯克能(Jacques Brugnon)、派瑞(Fred Perry)、提爾頓( Bill Tilden)、強斯頓(William Johnston)、史洛德(Ted Schroeder)、布吉(Don Budge)、侯德(Lew Hoad)、賴佛(Rod Laver)、羅素(Ken Rosewall)、皮川格里 (Nicola Pietrangeli)、崔伯( Tony Trabert)、希可斯(Vic Seixas)、懷丁(Anthony Wilding)、鈕康(John Newcombe)、阿許(Arthur Ashe)、馬克安諾(John McEnroe)、諾亞(Yannick Noah)、艾伯格(Stefan Edberg)、貝克(Boris Becker)到阿格西(Andre Agassi.)等等。
每年台維斯杯網球團體對抗賽的頂點是世界組的比賽,十六個國家採單淘汰的方式來進行,過去贏得台維斯杯最高頭銜的國家,包括美國、澳洲、英國、法國、瑞典、德國、捷克斯拉夫、義大利、西班牙和南非,每年世界組比賽進行四輪,賽程的時間遍及整年,決賽約在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將整個賽會熱度達到最高峰。
台維斯杯的賽制:
台維斯杯最高級為世界組,由十六個頂尖國家爭奪台維斯冠軍獎盃,第一回合輸的國家必須與地區賽晉級的國家舉行升降賽,獲勝的隊伍晉級次一年的世界組,落敗的國家則參加次一年的地區賽(第I級)。
地區賽分為歐洲非洲區、美洲區及亞洲大洋洲區,依各國往年成績又各分為I至IV級。第I級優勝的國家即可參加世界組之升降賽,其中歐洲非洲區選出四隊、美洲區及亞洲大洋洲區各選兩隊,共計八隊經抽籤與世界組第一回合落敗的八個國家捉對廝殺爭取晉級世界組的八個名額資格。
同樣地區賽第I級第一回合落敗的國家還須參加資格賽,第I級最後一名的國家次一年將落入參加第II級的比賽。每一級如此環環相扣,每年國際網總選定三週(週五、週六及周日)於全世界同步進行地區性的預賽,所以是全球性的大賽,也是唯一國與國之間的網球對抗賽。同時國際網總事先抽籤選定對戰國的優先主辦權,由抽中的國家決定舉辦與否,並可決定舉辦的場地性質(紅土、硬地、室內、室外等等),可以佔盡主場優勢。
台維斯杯每個國家可派出一位不出賽隊長(Non-player Captain)及四位四位選手(Player)或出賽隊長(Player Captain)和三位選手。國內則為了提供代表隊更多的資源與協助,通常都增設領隊一位加強領導統馭和贊助,藉以增進代表隊的榮譽心與表現。
比賽規定於開賽前一天(週四)由國際網總指派之第三國裁判長主持舉行抽籤儀式,排定三天的出賽選手名單,第一天(週五)為兩場單打,第二天(週六)為一場雙打、第三天(週日)再打兩場單打。選手得兼單雙打,因此最少兩位選手即可完成全部賽事。當然隊長也可以在第二天賽前提出更改名單之申請,或在比賽結果產生後更改出賽選手。比賽每一點均採五盤三勝制(如勝負以分,經裁判長同意可改為三盤兩勝)。
這項比賽由於是全球性,也得到廠商極大的贊助,因此對於場地的佈置可謂斤斤計較,從比賽現場由內到外,無論場地尺寸、廣告看板、指示標語、選手服裝、休息室、看台、裁判座椅、海報、門票、轉播通通有規定,可說是對各國網球協會的一大考驗。
菲尼的公佈欄
- Mar 01 Wed 2006 12:46
台維斯盃歷史簡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